福報佛學院

2025-11-08

【老師的話】念佛法門殊勝行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佛光山叢林學院每個學期都有解門與行門的課程,這學期男眾學部到禪堂打禪七,而女眾學部則以五日念佛作為行門修持。 說到念佛,念佛是非常殊勝的法門,怎麼說?念佛是自利利他、自覺覺他、福慧雙修、悲智雙運、冥陽兩利的殊勝修行法門。 一、念佛是自利利他的殊勝法門 如自己的脾氣要發作時,要生氣了,就趕快念佛,以淨念來對治妄念,如此就不會生氣了!不生氣,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有幫助,就是自利。生氣的人,是拿自己的情緒來折磨自己,而當我們不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出去,就不會傷害到別人乃至眾生,就是利他! 二、念佛是自覺覺他的殊勝法門 佛,即是覺者,念佛的真義就是今心(當下的心)都在覺悟之中,當下的心要覺悟什麼?要覺悟宇宙的真理實相︱︱緣起性空;要覺悟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;要覺悟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;要覺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能夠覺悟上面所說的緣起性空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真義,就是自覺。自覺後,再把念佛的真義,告訴他人,讓對方也能夠覺悟念佛的真義,就是覺他。 三、念佛是福慧雙修的殊勝法門 所謂「念佛一聲福增無量」,就是修福;禮佛一拜罪滅河沙,就是修慧。何也?我們之所以沒有智慧,就是因為被業障所覆蓋住,這就如同一面鏡子,當鏡面覆蓋滿滿的汙垢,鏡子就無法照物。反之,能夠把鏡子上面的汙垢去除,鏡子即可照物。同樣的,我們能夠把業障去除,所謂業消福現,業消了,智慧就得以展現。所以印光大師說:念佛方能消舊業。念佛能夠消除舊業,業障消除,福德智慧就得以展現。 四、念佛是悲智雙運的殊勝法門 我們常說要念佛?要念佛的什麼?要念佛的慈悲、念佛的智慧、念佛的種種無量善法功德。佛陀可說是最為慈悲,也是最有智慧的聖者。像阿彌陀佛又稱為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,無量光是從空間上來說的,無量壽是從時間上來說的,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量廣大,無量無邊。我們如果能夠以無量光來看世間,就能包容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能夠包容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即是慈悲的展現;以無量壽來看我們人的生命,就能把握當下每個因緣,了解每個因緣都是最珍貴的,能夠把握當下,即是智慧的展現。 最後以一首偈語跟大眾共勉: 念佛法門殊勝行,自利利他福慧增; 自覺覺他念佛義,悲智雙運證菩提。...

2025-11-08

【懷古慨今】度化盜賊

文/星雲大師 法祥法師,俗姓周,字瑞光,明朝浙江紹興人。他年少時即有出世志向,後隨叔父遊歷京城,參訪嘯巖老人,聽聞嘯巖開示念佛法門後,便決意薙髮出家,依止棲霞素庵受具足戒。 法祥居住於南嶽衡山側刀峰,專心修持念佛法門,從此不離開所居的山林。他募得四十八石豆子,一豆一佛號,淨念相繼,終身念佛不輟,時人稱為「豆兒佛」。 有一天,荊襄有七名盜賊被官吏追捕,危急之際向法祥求助,並懺悔自己所造之罪業,乞求法祥能指引他們一條生路。法祥見他們至誠懇切的悔過,便慈悲地令他們換上僧服,讓七名盜賊隨眾一起修行作務。 後來,官府終於追緝至寺院時,看到法祥神態自若,大殿傳來陣陣莊嚴的念佛音聲,官兵為佛號聲所感動,於是捐出隨身錢財供養僧人,然後離去,七名盜賊從此成為精進不懈的苦行僧。 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(一六一○),法祥沐浴禮佛後,告訴大眾說:「瓜子熟也,正落蒂時!」眾中無人明白師父的意思,法祥說完,便進屋盤坐,令大眾唱念佛號,於佛號聲中,端坐圓寂。 釋初參曰:佛門慈悲,不會見死不救。佛陀度化了殺人魔王鴦掘摩羅,從此世間少了一個殺人的魔王,佛門裡卻多了一個度眾的龍象。所以,只要肯及時回頭,懺悔前愆,惡人一樣可以證悟羅漢果位,就如佛陀當初度化了五百強盜,這些人最終也能修成正果,成為五百羅漢。其實度眾,先不談是否能怨親平等,首先自問,心中的貪瞋痴度了多少?...

2025-11-08

【叢林風光】五日念佛修持與佛接心 成就人間淨土

文/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佛光山叢林學院於日前展開五日念佛修持。淨土法門首重在信、願、行三資糧,同學們於念佛、繞佛與止靜中,專注一心憶念彌陀、發願利益眾生,於聲聲佛號中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。 正如星雲大師所言,藉由念佛,可以集中意志、統一精神,用正念對治妄念,把妄心止息下來;念佛也等於念自己的心,只要持續不斷,心念會慢慢清淨,明白自心是佛,即佛即心。 念佛修持期間,同學們把握每個當下,從每一個香別之間,一直到過堂、盥洗等作息,將每一分每一秒化為淨土,更自主以禮佛、持咒與誦經等自課,珍惜此次難遭難遇的修持因緣。 同學心得 經論教理系三年級/明怡 觀照自己的心經常處於散亂,透過五日精進修持,學習專注一處與佛接心;從不間斷地持誦佛號經咒中,慢慢有所體會,專注力漸次提升,也將《阿彌陀經》背誦起來了。原來只要心無旁騖,提起正念,就可以辦到。 這五天期間,感謝師長給予我承擔司法器的學習機會和指導,除了專注手中的法器,也要隨時觀照主法和尚及大眾的音聲,將自己融入到大眾中,以圓滿成就每一支香別。 寺院行政系三年級/明觀 五日精進念佛,讓我深刻體會到與彌陀願力相應的重要。修行的目的,不僅是外在的行為改變,更多是內心的清淨與智慧的展現。每一次念佛如同一股清流,帶著我從種種無明中抽離,進入專注與安定的狀態。在這樣的氛圍中,心逐漸與佛號融合,感受到每一句佛號都像是對內心的呼喚,讓心回歸本源。 與學長們共同精進,感受到共修的力量,全院師生在各自的本分用功,無形中形成一種向上、向善的力量,督促自己不可以懈怠。 專修部一年級/陳宥君 修持期間,觀想自己置身在極樂淨土,愈念愈歡喜,甚至在回寮靜坐養息時,也感受到阿彌陀佛與我們同在! 隨著每天聆聽不同的主法和尚開示,學習不同的念佛方法,也看到自己內心的轉變。跟著主法和尚的念佛音聲收攝內心,觀想自己身處極樂淨土,每踏出一步就變現出一朵蓮花,空氣中都是蓮花香氣四溢,連身體的痠痛感也逐漸消失,身心進入調和的狀態,頓時感到法喜充滿。期許自己在人間淨土中精進不懈,並將這分法喜傳遞出去。 佛光山叢林學院,歡迎報名就讀。 洽詢電話:07-6561921 轉 3001~3002(男眾) 2050~2053(女眾)...

2025-10-25

【老師的話】淨土即此方

文/妙南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) 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即將圓滿,迎來的是佛光山開山六十周年。心裡常常在思考,我們何其幸運,在佛光山的盛世、一切具足的時候,來到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胼手胝足創建的這一片人間淨土。五大洲的人間證成,皆是人間的法界;懷著這樣的念想,總覺得草木叢林都在放光。 上周學生精進五日念佛,在日夜佛號的陪伴聲中,感覺到師生的用功,心裡特別安穩。 有同學歡喜讚歎:「主法和尚的觀想、唱誦與慈悲願力攝受人心,彷彿一場高水平的音樂饗宴。」也有同學提出疑情:「為什麼念頭一安靜下來,小時候的畫面就跑出來了?」「怎麼打掉我執?」還有人問:「怎麼大家念得都很法喜,我怎麼還沒有感覺?」五花八門的疑惑,通通在主法和尚的開解中釋然。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,景象畫面任他來,情緒也隨他生滅,不執不取,安心繫念彌陀。於是我們享受著念佛時追頂的拼搏,也受用修持精進的靜默寂然。念佛的最後一個晚上,大家彷彿感受臨命終時的奮力。結果主法慧思法師笑著說:「您們不是念佛,您們是『叫佛』、『喊佛』!要有一點感情啊!」我問同學們的感受,他們答道:「院長,我們自己好感動耶!」果然是青年不識愁滋味,特有一種蠢動的熱情;也在彼此沙啞的嗓音中,聽見「初發心即成等正覺」的珍貴。 後來在周會中,大家分享修行心得,忽然感覺到般若在師生心中湧現。有學長特別提到在人間淨土中,同參道友、諸佛護持的珍貴;也有人喜歡在課程法義的複講中,看見彼此眼裡的光采。 我想起家師星雲大師談〈淨土新解〉時特別有趣。大師說在人間要先學習每日清旦供養諸佛,搭衣做早課;飯時安心過堂。受用七重行樹、鳥語法音宣流,也需要打掃亭台樓閣。日常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也有小組討論,尤其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所以口舌是非到不了。因為唯有在人間生活習慣了,到了極樂世界才能適應,否則到了也會被阿彌陀佛退學。 好善巧的比喻,每一個當下的清淨,必然積累來世到安樂! 於是中峰國師在《三時繫念》中提到:「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。」能直下承擔,凡夫真如佛性與彌陀佛無二無別。而大師在〈我在人間佛教的體認〉中提到:「東方世界、西方世界等等,如能證悟般若緣起,就會了解那都是方便說法。我的自由解脫,佛力可以加持,但一切會自我解決。」感謝在人間淨土,有善知識護航,有人間佛教教法能如理思惟,若能任持到底,此方真是人間淨土。...

2025-10-25

【懷古慨今】志心向道

安令首比丘尼,俗姓徐,晉代後趙山東沂水人。父親徐忡是兵部侍郎。他幼年時就聰敏好學,個性恬淡,儀態端麗,言談不俗,唯修習佛法來陶冶心性,不願意聽從父命出嫁。 父親勸他:「人生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,你怎能有離世修行的想法?」 安令首說:「我一心想要修道,去惡向善,不在意外界的批評。女人只要能廉潔自足,為何就要有三從四德才合乎禮節呢?」 父親說:「難道你就想一輩子獨善自身,而不顧念雙親的感受嗎?」 安令首回答:「出家修道,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,更何況父母更是我要報恩濟度的人呢。」 徐忡無法勸女兒改變心意,便向佛圖澄大師求教。佛圖澄告訴他:「你回家沐浴齋戒,三日之後再來。」三日後,佛圖澄以胭脂磨麻油塗抹在徐忡的右手掌,請徐忡細看。徐忡告訴佛圖澄,他看到有僧人在說法,形貌與自己的女兒十分相似。 佛圖澄說:「修道弘法是他前世的願力,如果你能尊重他的志願,不但未來可以倚靠他脫離生死苦海,今生也將獲得榮華富貴。」徐忡回家之後,便答應了女兒出家的要求。 安令首出家後,隨佛圖澄大師與淨檢尼受具足戒,並建造建賢寺。他每日博覽佛經,思深識遠,修行有得,獲得眾人的羨慕欽仰,隨他出家的有二百多人。此外,他另建造了五座寺院,安置有心修行的人。 石虎因敬重安令首,特別擢升他的父親徐忡為黃門侍郎、清河太守,應驗了佛圖澄的話。 釋初參曰:古來女子多為世情禮教所束縛,而安令首比丘尼,只願修行,不願婚嫁,不羨慕世俗的欲樂,不為世間的毀譽所動搖,一心向道,博覽群籍,建寺弘化,得到國君的敬重,進而兼濟父母,以盡身為人子的大孝。一般大部分的女子,在情感上都是很執著,難於割捨,因此往往不得自由,這是值得吾輩深思與探討的課題。...

第一頁 1 2 3 4 5  ... 最末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