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報佛學院

2024-06-08

【老師的話】用心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記得有一年本山徒眾講習會時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在佛館大覺堂跟全山弟子開示:「體相用是佛教的管理學,信仰為體,如何用?要用心。」用心雖然只有兩個字,但卻總攝一切善法功德。 何也? 例如佛陀之所以能夠比我們早成佛,就在於他的用心;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大慈大悲,也在於他的用心;地藏王菩薩能夠成為大願王、星雲大師能夠把人間佛教弘遍世界五大洲等,都在於他們的用心! 那我們要用什麼心? 一、 恭敬心:佛法在恭敬中求,常不輕菩薩也說:「我不敢輕視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 二、專注心:禪定又名「專注修」,做任何事,能夠專注一心,才容易成就。 三、菩提心: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,不發菩提心,就不可能成佛。一發菩提心,就勝過人天二乘人。 四、智慧心:學佛修行要悲智雙運,福慧雙修,有了智慧,才能斷除無明煩惱,有了智慧,才能明心見性、解脫成佛。 五、慈悲心:佛法無量義,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,慈悲就沒有敵人,慈悲就沒有仇恨,慈悲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。 六、喜捨心:何謂「喜捨」?捨是要捨去貪、瞋、痴等煩惱,心中沒有煩惱自然就歡喜了;捨也稱為「給」或「布施」,當我們行布施時,能以歡喜心來給,也稱為「喜捨」。 七、精進心:佛陀之所以能夠成佛,皆因累劫精進不放逸。佛陀入滅前,也告誡佛弟子要「精進莫放逸」。 八、慚愧心:《佛遺教經》有云:「慚恥之服,於諸莊嚴最為第一……有愧之人,則有善法。」我們要慚愧自己有所不知、有所不能、有所不淨。 九、感恩心:星雲大師說:有感恩心的人,是世界上最富有的,沒有感恩心的人,是世界上最貧窮的。有感恩的人,心地才會柔軟,心地柔軟跟道才容易相應。 十、歡喜心:佛光山的特產就是歡喜,大師也說:他這一生是喜悅一生。 十一、忍辱心: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忍之為德,持戒、苦行所不能及。」大師也說:「忍耐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。」又說:「我就這樣忍了一生。」 十二、柔軟心:佛法只從柔處不從剛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常樂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捨中。」 除了以上幾種心,其他如謙卑心、讚歎心、隨喜心、平常心、回向心、清淨心、無住心、平等心等,都要用心。 只要肯用心,泥土都能變成金。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與大眾共勉之!...

2024-05-25

【老師的話】定位

文/妙南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) 這兩天錄製《遇見叢林》視頻,從學生的生命歷程中,驚喜發現,隨著世代的推進,工具媒介、學習模式、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,對於佛法的內涵與深度,現代青年的理解不但沒有減少,反而激盪出更多的生命價值。 一年級的明如師,就讀學院之前,是新加坡的心理諮商師。一九九六年出生的他,是標準的Z世代、網路原住民,透過網路獲取大量知識、在技競遊戲中建構團隊合作概念,對於大人們擔心娛樂化的陷溺,在他身上似乎沒有發生,反而借力使力,發展出利益大眾的工具。他運用VR開發出教育軟體,幫助溝通障礙的學生透過混合實境與虛擬卡通對話,產生安全感後,成功回到現實生活與人互動。 回到叢林學院,明如師成天抱著的是一本字典,看似不符合一個網路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樣貌,但他不但沒有休學回家,卻選擇出家修行!我驚豔於他的回答:「心理學提到,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與愛護,而這一個觀點卻在佛教的『佛性思想』中,獲得徹底地實踐。」他照見的真如,將更好的運用心理學和電子工程去幫助眾生,在他身上更看見了佛教未來的希望。 身為律師的能旭法師表示,過去他幫客戶打官司,贏了官司,卻拿不回失去的金錢。而後他在佛教的因果觀點當中,為「現世好人沒好報」的窘迫,找到了業力不失的究竟解答。 陳思同學留學英國,身為一位城鄉設計師,他因為父親的疾病,感悟在《維摩詰經》中讀到的「身如聚沫,不可撮摩;是身如泡,不得久立。」無常觀讓他放下世間工作,回到心上看見修行的可貴。 這幾天人間衛視覺念法師帶著我們和紀錄片的俠導對話,探討星雲大師僧伽教育的獨到觀點,俠導提到,他看見「星雲大師讓每一位想要學佛的修行人,在人間佛教的地圖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」,我十分贊同,尤其在這一個好多人覺得年輕人不喜歡佛法的世代。 我驚豔於同學們能夠真切的體察珍貴的佛性、因果觀、無常觀,感受到「成佛」,並不是讓我們成為另外一個人,而是更圓滿的理解世界觀及個人價值。 佛法的傳播並非AI的問題,而是誰能將佛法做出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譬喻或運用,那麼我們便更懂得在人生的地圖中,善用現代科技,找到佛性的定位。 於是我相信,明如師不久的將來會設計出「佛性開發APP」,因為他理解了不變的是真如佛性,虛擬的工具是善巧方便。在緣起性空的觀點中,無論是傳統字典、或是ChatGPT,我們從來沒有失去什麼、沒有好壞差別,每一個時代緣起的背後,都將看見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般若。 ...

2024-05-11

【老師的話】你,「優秀」嗎?

文/慧屏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) 與佛光山義工會策進委員王志銀,有多年情誼因緣。談話間,他聊起一段往事。 「某次培訓營隊,我想要來玩個特別的,所以輔導員刻意挑選優秀的帥哥美女,都是身材高挑、面容姣好。營隊過程順利精采,然而營隊之末,在邀約招募下梯次的輔導人員時,學員們反應竟然出奇的平淡,不熱烈!」 我:「嗯?!為什麼?」 王委員說:「是啊!照往例,這時間點正是熱血沸騰、積極投入之際啊!後來大家發現,因為這次輔導員的外貌太突出,所以反而讓學員們太有距離感,望之卻步。」 我聽完馬上接話:「喔!那我總算找到我在佛光山的功能、定位了!就是可以讓大家看到我後,就可以安心參與!」 所以在團隊中,到底怎麼定義「優秀」?在眾中,莫認為自己不重要,只要有心,必有貢獻! 如同我在對話當下的領悟:「自身雖不優秀,至少也能招感優秀發心人才啊!」得學習「自依止」,毋需自卑。 當然,在眾中,也別過度認為自己很重要。該了解團隊所有的成績,不過因緣所生,眾緣成就。需懂得「法依止」,不可自負。 家師星公上人在〈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〉一文說:「生命是個體的,但是這許多個體也是統一的,也是有關聯的。所以,在人間佛教的信仰裡,沒有時空的對立,也沒有生死的憂慮。到最後,人間佛教的人生、生命都是在歡喜裡,都在無限的時空裡,都在無限的關係成就裡。」願大家都能在「人間佛教」的信仰裡,獲得如是體會。...

2024-04-27

【老師的話】禪修要門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學佛修行要能解行並重,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日前打禪七,作為行門課程。進禪堂打七要修什麼?禪修要門無非是在修止觀、修定慧。止是止息妄念,觀是正觀。 如何止息妄念?修禪定。如《大智度論》所言:「禪定名攝諸亂心。」心不散亂,妄念就能止息。平常我們就是因為妄念太多,才會有很多煩惱痛苦。 所謂「一切業障海,皆從妄想生。」《三時繫念》說:「諸苦盡從貪欲起,不知貪欲起於何?因忘自性彌陀佛,異念紛馳總是魔。」異念紛馳就是心散亂,心散亂很多煩惱魔就容易生起。 修止亦稱「修定」,修定的方法很多,六根都可以修。佛陀時代教導的方法,是觀呼吸,稱「安那般那」,觀出入息,屬於鼻根的修行方法。方法很簡單,我們把毘盧七支坐法的七個動作方法坐好後,再把注意力繫念在鼻端,也稱「所緣境」,即兩個鼻孔跟外面空氣交接的人中頂點。 當呼吸進來時知息入︱︱安那,並且觀察氣是長還是短;呼吸出去時知息出︱︱般那,並且觀察氣是長還是短,當下清楚、明白。只要能專注觀察呼吸進出,就能收攝亂心,甚至達到入定。有了定力,第一能掌控情緒,第二能降伏煩惱。 如何正觀?正觀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,正見即正確的觀念,正見又分為世間正見,與出世間正見。世間正見:即正見有因有果、有善有惡、有業有報、有凡夫有聖人,又稱為「世間慧」;出世間正見:即正見三法印、四聖諦、緣起法等,又稱「出世間慧」,或「般若」。 以正見為基礎所作的思惟名為「正思惟」,以正見為基礎所作的觀名為「正觀」。能夠時常正思惟或正觀三法印、四聖諦、緣起法等,就能具有般若智慧,有了般若智慧,即能放下執著,斷除無明煩惱;有了般若智慧,才能明心見性、開悟解脫成佛。 禪修的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、解脫成佛!而要明心見性,解脫成佛,非定慧不可,如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說:「靜慮能生智,定復從智生,佛果大菩提,定慧為根本。」《圓覺經略疏》也說:「欲證入圓覺,親而求之,則止觀定慧,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。」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金剛座上透過禪修而覺悟宇宙的真理實相,成就佛道。 最後以一首偈語跟大眾共勉:「禪修無非修止觀,專注一心息妄念;正觀緣起般若生,福慧雙修證菩提!」...

2024-04-13

【老師的話】自家珍寶

文/妙南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) 前兩周,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帶著叢林學院,跟隨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前往中國佛學院進行僧伽教育交流,讓我更真切地理解到,家師星公上人早已鋪排好普利人天的法緣,只是慚愧「佛在世時我沉淪」,而今只能加倍用功顯發善趣,直下承擔。 這一場交流,由中國佛學院院長明海大和尚親切導覽佛學院的現代化設備,而後就著課程規畫、數位化發展,各有報告交流。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兩岸佛學院教育交流,卻第一次清楚理解到,將家師的教育理念傳遞給大眾,是我責無旁貸的使命。十分鐘極短的時間,從國際化、數位課程學制化及佛教人才專業化闡述,而這一切發展,都來自於家師對僧伽教育所制定的嚴謹清規。 明海大和尚特別讚歎了家師培育僧才的「一條鏈」模式,從養成到實作,一氣呵成,值得效法。心中想起家師無數次提醒的「做中學」,在佛光山看起來那麼習以為常,甚至被草率的誤解為太忙、沒有時間讀書,卻在明海大和尚的結語中,驚覺原來家師的教育理念,如此超越,在傳統與現代的僧伽教育模型中,融攝出一條人間佛教的修行道路,結構清晰、目標明確、底蘊深厚。 回到台灣後,我聽著惠師父(慈惠法師)敘述著家師如何帶著年輕的他們在大陸各界交流,教界長老有多少鼓勵,我深感是家師讓弟子們輕而易舉地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。慧屏法師隨之轉來了一篇二○○六年明海大和尚撰寫的〈西子湖畔的法語〉,提到淨慧長老這樣評價師父:「在佛教的歷史上,能夠在這麼廣大的空間推廣、弘揚佛法,釋迦牟尼佛之後,星雲大師一人而已。」而其弟子明海大和尚則以「佛陀第二」讚歎家師。我震驚著自己身為佛陀第二的弟子,不知是幾劫修來的福報,卻在隔陰之迷的障蔽中,步履蹣跚。 幾次和教界交流,都有聯合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不厭其煩的指導與鼓勵。這一次上台,他除了像參謀提點方向,更是溫暖的師兄,即時傳訊為我打氣:「態度從容,不卑不亢即可,加油!」連帶著教界長輩們,德松法師、智願法師都給了溫暖的笑容,讓我明白我正頂戴著我的老師︱︱星雲大師。 空師父(依空法師)總結座談提出了,靈鷲山方丈心道和尚、圓光禪寺當家性因法師,都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長,一起為佛教努力,這就是家師為佛教培養人才的慈心悲願,這一刻所有人都感動了。 《法華經》中有流浪漢忘失珍寶的譬喻;現實修行中,我經常懷珠作丐,感謝這一趟參學的因緣,我納受了最多的祝福與供養,也願找回的自家珍寶,常能照亮自己與眾生。...

第一頁 1 2 3 4 5  ... 最末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