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報佛學院

2025-10-22

【老師的話】以眾為我的修行

文/妙南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)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奉持「以退為進、以眾為我、以無為有、以空為樂」的人生觀,其中「以眾為我」是個人意識抬頭的時代中,習慣獨來獨往的佛弟子,擴大修行心量、對治自我習氣與執著的妙方。 「眾」可以有三種定義,第一是大眾、眾生;第二是眾緣世間;第三是眾成就。首先從大眾的定義來談,指明要以大眾拓展自己的心量。叢林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延續傳統叢林的修行方式,學院的每一間寮房住了六至十位學生,訓練他們在大眾中警念自己的起心動念。 記得過去有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學生,因為生活空間不適應,希望申請住單人房,向來慈悲的大師並沒有同意:「初學的修行人,應該在大眾中磨練、成長自己。」這也是大師常提醒人間佛教的修行人︱︱「我在眾中」。而初領職的修行人,在叢林四十八單中則被稱為「悅眾」,也就是在大眾中能給人接受、服務大眾,讓大眾喜悅。 第二眾緣世間,如《中論》提到的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舉例來說,同一個空間,照見用餐時是「齋堂」、法會時是「殿堂」、戒會時是「戒壇」、上課時是「課堂」,一樣的空間因著不同的功能,而暫時安立一個「假名」,在緣起的變化中,因著空性的本體,趣入中道義。 比如佛光山每年啟建「萬緣水陸法會」,數十萬人在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虔誠懇惻,七天圓滿後,又是平凡的寧靜。在每一段平凡的緣起中,有一分不平凡的空、假、中真義。佛陀紀念館為集合「千家寺院、百萬人士」所共建,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也是百萬人興學的成果,足見眾因緣生法的關鍵。而今大師為回饋感恩,啟建高雄新佛教堂,也是時代弘傳中的一股革新力量,佛光山叢林學院師生更響應萬緣建寺,為未來添加弘法的資糧。 最後,我們每天課誦三皈依的「自皈依僧」,佛光山依止心保和尚引用《增一阿含經》,提到「僧就是眾」,眾就是僧團,我們在眾中修行,就是皈依僧,是一分眾成就的力量。每天皈依清淨和合的大眾,如《慈悲道場懺法》卷二所載:「信樂大法,等行慈悲。一切和合,猶如聖眾」,自然與聖弟子產生自在法喜。 《華嚴經》指明菩薩道的修行是一分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的發心,而大師在《佛法真義》中進一步提出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也為自己求安樂」,自己和大眾會一起成就佛道。可以知道以眾為我,是一分依著大眾擴展自我心量的行持、在眾因緣中通透無礙的理知、更是一分清淨和合的法喜。...

2025-10-22

【老師的話】真的?假的?

文/慧屏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) 和資深信徒談話,他表示自己典藏了一幅超級珍貴的墨寶,是師父上人在海外弘法行程中特別寫的,紙上還書寫著信徒名字跟贈予地點呢!談著談著,更加碼分享個祕密:「因為太珍貴了,所以掛在我辦公室的那幅,其實是我特別找人複製的、是假的。真正的不能掛出來啊,萬一被偷了怎麼辦?所以我另外收藏起來了!」 我看著鬢角花白的信徒,對師父上人的法及墨寶如此珍視,那分恭敬心及數十年如一日的長期護持,使我深信他每日凝望那幅師父上人的「假」墨寶,誠然已「真」實地,為其在行佛的生命道路上,照亮了前行路。 這也使我想起了師父上人開示〈藏金磚〉的故事。話說有個人藏了許多金磚在家中地底下,一藏三十多年。但始終沒有用過這些金磚,只是偶爾去看看、摸摸、數數,心裡便感到踏實及滿足。某日不幸地遭了小偷,金磚全數被偷走。 屋主感到天崩地裂,傷心欲絕!親友趕來關心並問道:「這些金磚藏在家裡三十幾年了,你用過沒有?」屋主愣在原地哽咽了半晌,才緩緩開口說:「沒有!」親友安慰他:「既然都沒有在用,那不要緊,我去拿幾塊磚頭,用紙包起來,藏在同一個地方。你依然可以常常去看,把它當作金磚,一樣可以感到歡喜,何必這麼傷心呢?」當然,這故事旨在點撥世人執取積聚之弊,錢財,唯有「用了」才是自己的。別沒享受到財富之樂,還得承受失去的痛苦。 但這兩個故事,倒是能使人參究世上對立的「真假」、「有無」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「假」墨寶懸掛起來每日思惟體會,也能生出真力量,「真」黃金埋藏起來,何以運用發揮價值? 入佛學院的同學們,看似空無所有,不妨就「空中生妙有」來體會,學習以智慧創造,不用金錢堆砌,又或者明瞭世間空無假合,尚可「借假修真」,畢竟「有為法雖假,棄之則佛道難成;無為法雖真,執之則慧光不朗。」只要對人間佛教教法有無比的信心,終能泯除一切世相上的差別對待,常感「吾有法樂,不樂世俗之樂」以契入佛法圓滿和合的世界!因為信心門中,必然有著無盡的寶藏!...

2025-10-22

【老師的話】 辦法總比困難多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人生在世,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,有的人一遇到困難就退縮;有的人遇到困難就勇於去面對解決。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《佛光菜根譚》說:「能夠克服困難,便能獲得良機;能夠解決困難,便能化解危機;能夠面對困難,便能尋求轉機;能夠不怕困難,便能把握時機。」 困難在中文裡有多重含義:一、指事情的難度;二、指處境的艱難。如果以佛教來說,困難還包括:學佛修道、度化眾生、斷除煩惱習氣、解脫成佛等。 大師說:人生旅途上,每個人難免有遭遇挫折或遇到困難的時候,當處在危難之中,最重要的是先要安定自己的心理,千萬不能慌張忙亂,唯有頭腦冷靜、理智清明,才能處理危難。又說:辦法總比困難多,辦法是人想出來的。所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。 大師說:「有力量者,沒有所謂困難。」那如何增加自己的力量?要發心,發心就有力量! 記得剛出家受戒時,有一天晚上,聽得戒和尚星雲大師開示:「一個人有沒有力量,就在他願不願意,發心就有力量!」發心就有力量,不但是我一生的座右銘,也影響自己一生。譬如我不會講經說法,但只要肯發心,就會了;我不會寫作、寫論文、典座、唱誦、做主管等,但只要肯發心,就會了。這就是大師所說的:我不是萬能,但我肯能。 遇到困難時,大師教導我們應抱持積極態度,將困難視為良機、轉機、時機。而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自於心力、願力,慈悲力、忍辱力、智慧力等,及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。誠如大師所言:困難是人生進步的踏腳石,是內在信心、志節的試金石。 能突破一層困難,生命就多一分價值;能多一分承擔,生命就多一分力量;能多一分發心,自己就多一分信心。 面對困難,除了發心外,還要精進不懈,如《佛遺教經》所言:「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。是故汝等,當勤精進,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。 像佛陀之所以能夠成佛,皆因累劫精進不放逸才得以成就。同樣的,人生在世,不管為人處世,求學工作、或者學佛度眾,都要不斷的努力、精進不懈才能成功。 總之,面對困難,要肯發心,發心就有力量!有力量,就能克服困難,獲得良機;有力量,就能夠解決困難,化解危機;有力量,就能夠面對困難,尋求轉機;有力量就能夠不怕困難,把握時機。只要肯發心,泥土都能變成金。願與大眾共勉!...

2025-10-22

【老師的話】一顆珍珠

文/慧屏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) 珍珠並非天成。 當沙粒、微生物入侵蚌體時,蚌為了自護,分泌珍珠質,一層又一層包裹,終於成就圓潤光澤。人們讚歎珍珠之美,卻往往忽略了其背後的艱難與淬鍊。若只愛珍珠的晶瑩,卻嫌棄砂礫的粗糙、蚌殼的腥味、海水的鹹苦,恐是不懂得萬物彼此連結, 環環相扣而成的緣起法則。 沒有帶來不適的砂礫,何以成就珍珠? 人生亦如是。困境與衝突,往往正是成長的起點。星雲大師常說:「人生要接受考驗,因為逆境才是菩薩道的磨刀石。」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日子裡,每日的晨鐘暮鼓、五堂功課、經典學習、出坡作務等,這些看似單純的規律生活,實則也有挑戰,有人須克服遠離家鄉的孤寂,有人要突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,也有人在內心深處與自己的煩惱搏鬥。這些「砂礫」的存在,不是障礙,而是催化成長的因緣。 在家師的教育理念中,佛學院不僅是傳授佛法的學府,更是磨礪僧格的道場,看似簡單卻蘊含深義。 就像蚌以層層包裹將傷害轉化為珍珠,同學們也在一次次自律的生活中,把不適與煎熬化為內心的清涼與自在。在炎夏汗流浹背地生活中,內心雜念逐漸沉澱,法水潤澤,漸漸映照出一顆顆光明的「心珠」。 珍珠若被由外而內層層削去,僅剩當初那粒不起眼的砂礫,人們還會珍視嗎?這正如我們看待他人,是否只在乎外在成就,卻忽視了他們背後的努力與忍耐?能否在一顆砂礫的平凡中,看見潛藏的無限可能?能否以耐心與慈悲,陪伴它經歷歲月,最終成就為一顆珍珠? 佛學院的生活,正是這樣的養成。課堂上,師長們不僅傳授經論,還引導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。當遇到摩擦、誤解,彼此以懺悔、以和合來面對;當遭逢疲憊、迷惘,彼此以慈悲與信心互相勉勵。點滴累積,正如蚌一層層的分泌,逐漸培養出僧格的堅韌與智慧。 那麼,人們對於珍珠的喜愛,究竟是因為它的外貌?是因為它的過程?是直覺的吸引?還是稀有與象徵?星雲大師的回答或許是:珍珠之所以珍貴,不只因它的稀有,而在於它啟示我們,人生的光明正是由苦難中孕育而來。 願我們在人生旅途上,無論遇到多少難以調伏的沙塵,都能以佛法的法水滋潤,轉苦為甘,把荊棘化為蓮花,把砂礫養成明珠。如此一來,每一個生命都能成為人間佛教的見證者,綻放出智慧與慈悲的光芒。...

2025-09-27

【老師的話】凡事多為人想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學佛修行要發菩提心,沒有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,一發菩提心就勝過人天、二乘人,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。 菩提心如何發起?是因為大悲心,所謂「不忍聖教衰,不忍眾生苦」,緣起大悲心,因而發起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菩提悲心。例如「瑜伽焰口」施食的緣起,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,觀音菩薩因不忍眾生苦,因此示現面燃大士,才有了瑜伽焰口的施食法會。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《佛光菜根譚》說:「能行利生事,即與佛心相應。」佛心是什麼?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說:「佛心者,大慈悲是」。慈是予樂,悲是拔苦,慈悲是給予眾生安樂,而拔除眾生的苦痛。慈悲的範圍非常廣泛,什麼是慈悲?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即是慈悲。 例如大師創建佛陀紀念館,設了很多淨房(廁所)供大家使用,這就是大師的慈悲;另外,佛光山第一個殿堂是大悲殿,佛光山開山已經快六十年了,大師因為體諒到早期發心的信徒,年紀都大了,如果要從舊寶橋上階梯去禮拜觀世音菩薩,是很辛苦的,所以後來建了新寶橋,讓大眾很容易就能到大悲殿,甚至電動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大悲殿旁,禮拜觀世音菩薩,這就是大師的慈悲。 今年暑假,佛光童軍團回到佛光山總本山舉行大會師,他們分成好幾個隊伍到男眾學部參觀,其中有一隊四十人跟我相遇,我就拿自己所拍攝的觀音菩薩跟大家結緣。有一個小女孩,一拿到觀音菩薩,就跟我說:「師父!您能多給我一張嗎?我要帶回去送奶奶!」說真的,當下聽了非常感動!小小年紀,一拿到觀音菩薩,第一個就想到別人,要送給奶奶!我說:「當然可以啊!」於是多拿好幾張給她,並且跟她說:「妳也可以送給爸爸媽媽啊!」所以什麼是慈悲?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即是慈悲!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《佛光菜根譚》說:「只為自己著想不會大,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。」意思是說: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不會大,什麼不會大?心量、格局、事業、成就、福報等不會大;反之,凡事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,什麼不會小?心量、格局、事業、成就、福報等不會小。 大師時常要我們佛光人做到:常住第一,自己第二;大眾第一,自己第二;信徒第一,自己第二;佛教第一,自己第二等,就是要我們凡事多替他人著想,因為凡事多替他人著想即是慈悲,願與大眾共勉!...

第一頁 1 2 3 4 5  ... 最末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