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佛光山全景鳥瞰圖看,佛光山像一隻手,有五根手指,靠近東山接引大佛一帶的,是男眾的修道區。男眾學部就位於東山,與接引大佛、大雄寶殿同時興建,平常早晚課誦都在大智殿舉行,已有四十五年以上歷史。
男眾學部校區於一九七四年動土施工,建成後有一千餘坪用地。一九八三年,大師為鼓勵男眾青年學佛,特在原男眾學部學生教學區設立「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」,「男眾學部」乃正式成立。一九九○年男眾學部北移台北縣石門鄉的北海道場
一九九五年,再將男眾學部遷回東山的男眾學生教學區,直至今日。
院內建築包括大智殿及宗仰上人紀念堂等,另有馬鳴樓、龍樹樓、無著樓、世親樓等四棟大樓,代表印度大乘佛教空宗、有宗開創性的祖師。另以中國佛教宗派祖師為教室命名:有屬於修持的禪宗、淨土宗、密宗、律宗;有屬於教義的天台宗、賢首宗、三論宗、唯識宗,意喻佛光山要八宗兼弘。連同中央上人紀念堂共有13位人物,皆是從古至今,為佛教開宗立派、開創新局者。從建築的命名,可以看到星雲大師的深切期許。
大智殿內供奉著文殊師利菩薩,菩薩頭戴天冠,身披瓔珞衣飾,手持如意,代表吉祥,騎乘獅子,象徵勇猛威武。不同於佛光山其他殿堂,大智殿除了所供奉的文殊菩薩,壁面既沒有佛龕及小佛像,也沒有任何裝潢。少了華麗,但也因此讓男眾學部更能致力修學辦道,四十多年來始終維持著一樣的外觀與功能,「不增不減」,以最簡樸的方式,回歸修行者本身的用功之處。
學部的禪堂命名為「中央上人紀念堂」,以紀念民國初年革命僧印楞宗仰上人--中興棲霞山,禪宗臨濟法脈第四十四代祖師,也是佛光山的祖師。宗仰上人愛國不落人後,同時也影響了廣大的佛教僧青年。星雲大師建設「中央上人紀念堂」的用意,主要也是希望於此求學男眾們效法上人的精神,並且「以出世的思想,做入世的事業」,同時為國為民,行菩薩道的偉大精神,普化眾生。
男眾學部這幾十年來,培養人才不斷。佛光山許多的男眾,包含出家法師、入道教士,十之八九都出自男眾學部。有的肩負當家、住持,或有身任文教要職,服務地區遍及海內外。許多在家員義工,也都是傑出校友,以一己之力為推動人間佛教盡心盡力。
雖然男眾學部的占地規模不是很大,但對生未來佛教的發展,必定有承先啟後的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