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(Edward N.Lorentz)在研究氣象變化的數據分析過程中,發現到一個輸入數值的微小差距,其結果竟導致輸出結果的巨大差別,因此他在一九六三年時據此提出了一個延伸概念:「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,偶爾扇動幾下翅膀,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。」這稱之為「蝴蝶效應」的研究發現,原是羅倫茲用於對「混沌學」的一個比喻,後來被廣泛用於說明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,卻能引起一連串巨大反應的現象。
理解蝴蝶效應並不難,但要具備洞見未來的智慧卻非易事。《呂氏春秋》察微中就曾有提出過與此同樣的觀點:譬如治亂存亡,要能有明察秋毫的智慧,智者賢人也都明白這個道理,若論做到又談何容易?誠如是,古德舉「見微知著」來點示常人從生活中的細微處,去學習洞見宏大因緣智慧的重要性,同時也提醒我輩不要輕忽起心動念的影響力,尤其是對善惡念的認知與行為,當有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」的自我警惕。
世間人有兩類信仰,一類信仰有淨土、天堂、地獄,對淨土、天堂的嚮往,可以透過在人間生活裡善美的實踐而經驗,而人若是在生活裡行惡,人間也會成為煉獄;一類則信的是沒有淨土、天堂、地獄,因此為善為惡端視個人在群體社會的影響下如何去抉擇。且不論信仰為何,人希望生活於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之中,最究竟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舉心動念、言行舉止都能相應於所期待的理想世界。
多年前有部電影《把愛傳出去》,人與人之間若能以善意善行彼此結緣,一傳三、三傳九、九傳二十七……,如此,善的力量不但能快速展開,同時善的循環也能因而不斷發生。另一方面,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他的著作《路西法效應: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》一書中,揭露了他所做的史丹佛監獄實驗,告訴我們人心與惡幾乎沒有距離,當人心特別在面對壓力、恐懼之際,相較於屈服並同流於惡行,擇善而行會需要更多的勇氣與堅持。
但願這世間多的是善念的效應,讓美麗的蝴蝶拍動翅膀,在遙遠的彼方吹起撫慰人心的徐徐和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