叢林消息

【梵唄度眾的故事】


字級:

 

 常聞佛教談「弘法度眾」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開示佛教經義,但是歷代多少弘法者,也用雕刻、文教、電影、繪畫甚至音樂弘法,這些都是以法供養。今日分享幾則用「以音聲作佛事」,梵唄度眾的經典、動人的故事。


中國最早的佛教梵唄是從曹魏時代開始。陳思王曹子建,也就是曹植,他是一個才子,文學造詣很高,擅於詩歌、樂曲,當初他在中國山東漁山的一個山洞裡,聆聽潮水的音聲,被那白雲飄飄、高山流水的景色所吸引,更被那婉轉曲折、蕩氣迴腸的海潮聲音所感動,於是他就把音節記錄下來,創制了中國特有的梵唄,就是所謂的「漁山梵唄」,這為中國的梵樂奠下了基礎。

晉朝的帛法橋,年少時喜歡唱誦,但慨嘆自己的音聲不好,於是發願七日七夜絕食禮拜懺悔,希望能得到改善。拜到第七天,他的喉嚨突然開通,唱誦的音聲,竟能傳至三里路遠,連飛鳥野獸都前來聽聞。此後,他日夜精進誦經,年至九十,聲音依然清澈。佛教史上,長於梵唄的高僧很多,音聲能馴服鳥獸,可見其功力之深厚了。

《賢愚經》記載,有一次,波斯匿王帶軍討伐鴦掘摩羅,經過佛陀的僧團,聽見了一位長相醜陋的唄比丘在唱誦梵唄。大家聽得如痴如醉,不肯前進。國王就向佛陀要求希望見面,供養唄比丘,結果他醜陋的長相讓大家非常吃驚。原來,唄比丘過去世時,是一位建寺的工頭,建寺不用心,甚至心生怨懟,因此感召醜陋的果報;後來看到建好的寺院莊嚴,當下懺悔自己的不是,供養風鈴垂掛在寺廟屋簷下。風鈴音聲美妙悅耳,給人歡喜,唄比丘也發願將來自己的聲音也要這樣好聽,供養十方大眾。唄比丘以慈悲的音聲化解一場戰爭的災難,可見佛教音樂攝化人心之深遠了。

現代有一對祖孫住在破爛的樓閣裡相依為命,許多人建議他們搬到附近一間新蓋、免繳租金的救濟院,但是年老的祖父總是一口拒絕。原來,樓下住著一位虔誠的王姓佛教徒,他每天早晚課的梵唄音聲總是讓老祖父深深地感動,每當梵音揚起的時候,老祖父總是和孫子說:「此音只應天上有啊!」

不料,樓下的王先生搬走了,祖孫二人再也聽不到清淨悠揚的梵唱,老祖父居然思念成病,躺在床上,整日巴望著梵音再起,不斷喃喃地說道:「我失去了美好的世界了。」

一個月後的清晨,老祖父的耳邊突然又響起祥和的梵唄聲,心想:難道是來到極樂世界了嗎?他張開雙眼,只見窗外魚肚白的天空點綴著稀疏的星辰,於是摸著黑走到樓下去,看到王先生一如往常,穿著海青,跪在佛前誦念經文。原來,住在十里外的王先生聽說自己的梵唄聲如此感人,特地又搬回來,從此再也沒有搬出去的打算。

老祖父豁然痊癒,熱淚盈眶地和王先生說:「感謝您!我又能擁有美好的世界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