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,孝親思想也為影響中國文化深遠的釋、儒、道所共倡,不同的是,佛教將「孝」分為三個層次,世間的孝道不外乎甘脂供奉,使父母衣食無缺、光宗耀祖,然而,佛教的孝道是引導父母脫離輪回之苦,方為大孝中之大孝。
在佛教裡,蓮池大師認為這只是小孝是讓父母頤養天年、衣食無缺;榮耀家門,光宗耀祖,是為中孝;而出世間的孝,是勸導親人信奉佛教,永別四生六趣,蓮胎托質,親見彌陀,得不退轉,「人子報親恩,以這為最大。」
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指出,佛教中落實孝順需要注意三點,首先孝順必須是長期的,不是一時的: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,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,也應該長期供養,使無所缺。
再者,孝順必須有實質的,不是表面的: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,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,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,還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,心理上的慰藉。
最後,孝順必須能全面的,不是局部的: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,然後本著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精神,擴充到社會大眾,乃至無量無邊眾生。
在佛教裡,也有許多感人的孝道經典,如有名的《地藏經》、《盂蘭盆經》、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,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。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,也經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。譬如:
第一部被翻譯為中文的佛經,《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凡人事天地鬼神,不如孝其親矣,二親最神也。」昭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勝於敬事天地鬼神。
佛陀詳述一名母親從懷胎到分娩受難的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云:「若父母無信,教令信,獲安隱處;無戒,與戒教授,獲安隱處;不聞,使聞教授,獲安隱處;慳貧,教令好施,勸樂教授,獲安隱處;無智慧,教令黠慧,勸樂教授,獲安隱處。」佛陀苦切勸勉大眾:引導父母獲安隱處,以報親恩。
深具文學及教育價值的《賢愚經》云:「時有老翁老母,兩目既盲,貧窮孤苦,無止住處,止宿門下。唯有一子,年始七歲,常行乞食,以養父母。得好果菜,其美好者,供養父母;餘殘酸澀,臭穢惡者,便自食之。爾時,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,恭敬孝順,心懷愛念。佛乞食已,還到精舍。」
而有名的目連救母故事源自《盂蘭盆經》,當中也記載:「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: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。年年七月十五日,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為作盂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」教導後世眾生作盂蘭盆報答父母養育慈愛之恩。
從佛陀的教誨中,可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,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,更要孝順七世父母,乃至一切眾生父母,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。《涅槃經》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,是因為佛陀於無量阿僧祇劫之中,恭敬三寶,孝養父母,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