叢林消息 【出家的真義】 2021-11-02 字級: 小 中 大 很多人以為「出家」,是離家的意思,其實「出家」的真義是,出煩惱生死之家,出名聞利養之家,據《大莊嚴法門經》所記載,「菩薩出家非以自身剃髮,而是發精進心,斷除煩惱。」 現代人生活不虞匱乏,進而想擁有更多享受,但是「求不得」的苦也隨之而生。出家生活,是學習「無」的快樂;在家時如同手抓一把沙子,只能擁有手上的沙,而出家如同手往上張開了,除了沙子,還能擁有無窮、無盡、無限、無量的宇宙,所以出家後所帶來的法樂,遠比在家時多更多。 星雲大師曾說,他年輕時,常有人問他:「法師,你年紀這麼輕,就吃素、出家了,不能去跳舞、不能去看電影,也不能吃魚吃肉,你為什麼要這麼消極呢?好可惜噢!」跳舞、打牌、吃喝玩樂,就叫積極嗎?守道、守貧、守德,弘法利生,這就是消極嗎?這是一個顛倒的看法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、金剛座上成道,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要涅槃。 佛陀在《金剛經》首段,就示現出家人的修行生活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。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看似平淡的穿衣吃飯,當中卻廣含佛菩薩的六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當中任何一法,只要懂得用,就能得度,獲得自在法喜。 提到「家」,令人聯想到佛教名相「法同舍」,意思是,佛法就是我們的家,我們的房舍,我們住在佛法裡,以法為家。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家,但是這個家要能遮風避雨,才能住得安心,一生只要能得到一點佛法,就能受用無盡,況且佛法這個家,只要我們經常聞思修證,盡未來際都不會毀壞。 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