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報佛學院

2025-09-27

【老師的話】凡事多為人想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學佛修行要發菩提心,沒有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,一發菩提心就勝過人天、二乘人,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。 菩提心如何發起?是因為大悲心,所謂「不忍聖教衰,不忍眾生苦」,緣起大悲心,因而發起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菩提悲心。例如「瑜伽焰口」施食的緣起,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,觀音菩薩因不忍眾生苦,因此示現面燃大士,才有了瑜伽焰口的施食法會。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《佛光菜根譚》說:「能行利生事,即與佛心相應。」佛心是什麼?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說:「佛心者,大慈悲是」。慈是予樂,悲是拔苦,慈悲是給予眾生安樂,而拔除眾生的苦痛。慈悲的範圍非常廣泛,什麼是慈悲?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即是慈悲。 例如大師創建佛陀紀念館,設了很多淨房(廁所)供大家使用,這就是大師的慈悲;另外,佛光山第一個殿堂是大悲殿,佛光山開山已經快六十年了,大師因為體諒到早期發心的信徒,年紀都大了,如果要從舊寶橋上階梯去禮拜觀世音菩薩,是很辛苦的,所以後來建了新寶橋,讓大眾很容易就能到大悲殿,甚至電動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大悲殿旁,禮拜觀世音菩薩,這就是大師的慈悲。 今年暑假,佛光童軍團回到佛光山總本山舉行大會師,他們分成好幾個隊伍到男眾學部參觀,其中有一隊四十人跟我相遇,我就拿自己所拍攝的觀音菩薩跟大家結緣。有一個小女孩,一拿到觀音菩薩,就跟我說:「師父!您能多給我一張嗎?我要帶回去送奶奶!」說真的,當下聽了非常感動!小小年紀,一拿到觀音菩薩,第一個就想到別人,要送給奶奶!我說:「當然可以啊!」於是多拿好幾張給她,並且跟她說:「妳也可以送給爸爸媽媽啊!」所以什麼是慈悲?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即是慈悲!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於《佛光菜根譚》說:「只為自己著想不會大,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。」意思是說: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不會大,什麼不會大?心量、格局、事業、成就、福報等不會大;反之,凡事能替別人著想不會小,什麼不會小?心量、格局、事業、成就、福報等不會小。 大師時常要我們佛光人做到:常住第一,自己第二;大眾第一,自己第二;信徒第一,自己第二;佛教第一,自己第二等,就是要我們凡事多替他人著想,因為凡事多替他人著想即是慈悲,願與大眾共勉!...

2024-07-20

【老師的話】幸福是什麼?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「人間音緣」有首歌叫〈幸福是什麼?〉歌詞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作,不但好聽,歌詞也非常優美! 幸福是什麼?有的人認為每天山珍海味、擁有名車、豪宅就是幸福;有的認為功成名就、光宗耀祖是幸福;有的認為粗茶淡飯、身體健康、平安快樂是幸福……由此可知,幸福與否?全在於認知上。 另外,有人認為得到是幸福,失去是不幸。其實,得到也未必是幸福,失去也未必是不幸。例如佛陀有一次和阿難經過一片田園,看到路邊有黃金,佛陀跟阿難說:「是毒蛇!」阿難也說:「是毒蛇。」 附近有位農夫,聽到毒蛇,就好奇地過來看,結果發現是黃金!農夫喜不自勝地帶走黃金,自以為發大財了,哪知這些黃金是官府丟失的,農夫也因此吃上了官司。 所以得到未必是幸福,失去也未必是不幸!像愛迪生從小耳朵就聽不到,他非但不以為意,反而覺得耳根清淨,可以專注地作研究,後來更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。 人生在世,我們總認為別人過得比自己幸福,而覺得自己不幸。認為別人比自己幸福,那是因為你離對方太遠;覺得自己不幸福,那是因為你靠自己太近。我們認為自己不幸福,或許我們就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呢! 由此可知:如果僅僅只是想要自己幸福,其實並不難,難的是我們總是想要過得比別人更加幸福!幸福不在於擁有得多,而是在於計較得少。因為能夠活得幸福的人,總是比較想得開而已。猶太諺語:「凡事想開了,就是天堂,想不開便是地獄。」 弘一大師說:「人生沒有幸福與不幸福,只有知足與不知足。」的確,能夠知足,就會感到幸福快樂;反之,不知足,擁有的再多,也會覺得不幸! 例如顏回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;星雲大師說:「我只要有個茶泡飯,就覺得很幸福,真是天下美味!」 《佛遺教經》:「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,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;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」星雲大師也說:「一個知足的人,能以無為有,以退為進,以眾為我,以空為樂,不比較、不計較,不悲不惱,山河大地、宇宙星辰、花開花謝、鳥啼蟲鳴……這一切莫不為其所有,是一個真正快樂富有的人。」 幸福是什麼?全在於認知上,一個人認知上的層次,將決定他未來人生的高度,也關係著自己一生中的幸福與否?諸位仁者!您幸福嗎?...

2024-07-06

【老師的話】心無罣礙

文/妙南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) 剛圓滿了佛光山國際青年佛學夏令營,看見青年學習佛法的善根,聽經聞法專注,顛覆了我的擔憂;看見五大洲的青年海會雲來集,在佛光山遇見了全世界;經典課程七選一、喝茶經行中遇見自己、自在音樂會的感動與攝受,都是師父上人無數次指導的理念與方向,讓自己有很深的觸動。在青年的莊嚴與清淨中,我一次次深信,家師星雲大師正帶著我們走向心無罣礙的旅途。 報到的第一個晚上,有位青年來服務台借用充電寶,我隨口問他,怎麼忘了帶?他的答案出奇的有趣:「我不知道佛學院怎麼不收我的手機?」原來參加寺院生活體驗營、短期出家修道會的青年都知道,手機必定要交給法師保管,想不到這一次的抉擇權交給了青年。 我看著他心滿意足地借走了Type-C,心裡忍不住想著,不知道他有沒有記得給自己的心上充電?這是一個弔詭的現代命題,我們一味的擔心自己的手機沒電,卻忽略了身心是否電力充足?所以我很喜歡這個青年菜菜設計的營隊圖像,心上有一尊放光的佛,佛法真能為我們充電,通達無礙觀自在。 叢林學院的能中、明仁同學特別設計了自在音樂會,以影片和現場演唱貫穿全場,即使熬了好幾個沒有睡眠的夜晚,卻成功展現新世代佛光弟子的創意與承擔。這是夏令營中,我感覺傳統與現代融和最困難的部分,卻由他們成功展現了出來,給青年帶來無與倫比的感動,跟著大家一起搖動螢光棒的我們,似乎也年輕了起來。 有人問我,去哪裡找來這麼厲害的歌手演出?馬來西亞的億詩、Aki老師,他們的鼎力支持,讓我們看見音樂人的澄淨;菲律賓的悉達多家族,銜著巡迴世界一百零八場的實力,音聲震撼了青年的身心;佛光青年歌詠隊,一代接著一代的傳唱,帶動了這一個世代年輕人的吶喊。 國際級的演出水準,其實我知道是師兄長們大半輩子努力的成果,永光法師、覺誠法師戮力於音聲弘法,在佛光山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的我何其幸福! 這一次的經典課程七選一及人間佛教思想論壇,也是一大特色。我看著舟車勞頓的師長們,想著青年何其有幸,八大宗派的經典,任由學習、交流,幾乎動員了全佛光山兩、三百位法師,長老慈惠法師、慈容法師、慧傳法師、依空法師,全力供養出珍貴的法寶。 當讀到家師在一九六九年第一屆佛學夏令營的致詞:「希望青年不要懷珠作丐!」覺得是啊!人生的亮能,向來不是外充、外掛的,撥開塵埃,自然光亮無比。 夏令營的最初,我擔心佛學院百多位沒有手機的工作人員,如何帶領一機在手的青年?結果出乎意料,和叢林師生近距離互動的歷程中,青年告訴我,他們看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秩序與光明,手機好像也派不上用場了。的確Carefree、了無罣礙,我自己也在菩薩道的行持中,看見心上一尊在放光的佛。...

2024-06-22

【老師的話】 為何而活?

文/慧屏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) 這幾天不知何故,連續被問到:「人為什麼而活著?意義為何?生命的存在到頭來是不是無意義?」真是大哉問。 確實,人生路上,不少人走著、走著便迷失、頓感無助,不知為何而戰?也有貌似令人稱羨,實質苦不堪言者,皆冷暖自知,不足為外人道也。深陷其中,倍感困惑迷茫而浮出此問題者,大有人在。 此問題雖也偶爾閃過腦海,卻未曾認真思考過。我認為生命能夠存在的當下本身便是珍貴無比、稀有難得,且慣於「一切本來如此」態度的自己,於佛門中每日忙於一場接一場的空花水月佛事,過程雖有暫時的起伏、懈怠、挑戰,或有八風的吹拂試煉,但過後總是留下歡喜、昇華與感悟,只要還記得呼吸,生命一切就如此正常自然,總覺「道在日常」、「平常心是道」。 遇此提問,腦中想法迅速炸開。 若認為生活無趣,可能在表象上的「福報太厚」,當前太平順,還沒遇到大困難,無法深刻體驗生命。 若認為生活很無意義,也可能「智慧不足」,未能洞悉生命周遭般若妙趣,或未見他人苦,沒嘗出克服困難以利益他人的滋味、價值。 認為生活很無力,可能只是身體需要大大的休息一番,所謂「身安則道隆」,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,衝浪一次不過,還有下次嘛! 認為周而復始的重複、輪迴,很沒意思,不就是一場空?可能是誤以為這一段一段的生滅,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真實樣貌。 只能說,生命的意義,或許重在過程的體會、理解,甚至可以說「終要契入生命的實相」。想想覺得答案還是太複雜了,而且虛無縹緲,不易體會,所以我回:「你現階段意義就是讓別人因為你而更好、讓正當信仰因為你而傳承、讓自己因為不斷實踐菩薩道而開展更好的自己,直至照見『本來面目』,體會『心、佛、眾生等無差別』,皆是同體共生的。」 師父上人曾說:「生命的價值是『愛』,生命的意義就是『惜』。有愛,就有生命、生機、存在,就有延續。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,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;生命是無始無終,生命是無內無外。生命是活力,是活用,是活動;生命要用活動、活力、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。」我認為是道盡了緣起的生命實相,亦勾勒出清晰的輪廓。 經驗生活、經歷生死的生命,大概就是一段又一段藉由助人利他來修復自我的旅程,直至活出最真實圓滿的自己,不會再問出「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」的問題為止。亦或者,當問出「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」的問題時,僅是為了「普度沉淪夢裡人」而問。 所以,屬於你的答案是什麼?還請善知識們分享、指點,讓同參能得以咀嚼、參究。...

2024-06-08

【老師的話】用心

文/慧昭法師(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) 記得有一年本山徒眾講習會時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在佛館大覺堂跟全山弟子開示:「體相用是佛教的管理學,信仰為體,如何用?要用心。」用心雖然只有兩個字,但卻總攝一切善法功德。 何也? 例如佛陀之所以能夠比我們早成佛,就在於他的用心;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大慈大悲,也在於他的用心;地藏王菩薩能夠成為大願王、星雲大師能夠把人間佛教弘遍世界五大洲等,都在於他們的用心! 那我們要用什麼心? 一、 恭敬心:佛法在恭敬中求,常不輕菩薩也說:「我不敢輕視於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 二、專注心:禪定又名「專注修」,做任何事,能夠專注一心,才容易成就。 三、菩提心: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,不發菩提心,就不可能成佛。一發菩提心,就勝過人天二乘人。 四、智慧心:學佛修行要悲智雙運,福慧雙修,有了智慧,才能斷除無明煩惱,有了智慧,才能明心見性、解脫成佛。 五、慈悲心:佛法無量義,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,慈悲就沒有敵人,慈悲就沒有仇恨,慈悲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。 六、喜捨心:何謂「喜捨」?捨是要捨去貪、瞋、痴等煩惱,心中沒有煩惱自然就歡喜了;捨也稱為「給」或「布施」,當我們行布施時,能以歡喜心來給,也稱為「喜捨」。 七、精進心:佛陀之所以能夠成佛,皆因累劫精進不放逸。佛陀入滅前,也告誡佛弟子要「精進莫放逸」。 八、慚愧心:《佛遺教經》有云:「慚恥之服,於諸莊嚴最為第一……有愧之人,則有善法。」我們要慚愧自己有所不知、有所不能、有所不淨。 九、感恩心:星雲大師說:有感恩心的人,是世界上最富有的,沒有感恩心的人,是世界上最貧窮的。有感恩的人,心地才會柔軟,心地柔軟跟道才容易相應。 十、歡喜心:佛光山的特產就是歡喜,大師也說:他這一生是喜悅一生。 十一、忍辱心: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忍之為德,持戒、苦行所不能及。」大師也說:「忍耐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。」又說:「我就這樣忍了一生。」 十二、柔軟心:佛法只從柔處不從剛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常樂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捨中。」 除了以上幾種心,其他如謙卑心、讚歎心、隨喜心、平常心、回向心、清淨心、無住心、平等心等,都要用心。 只要肯用心,泥土都能變成金。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與大眾共勉之!...

第一頁 1 2 3 4 5  ... 最末頁